六安市第六中学欢迎您的访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校长信箱
家长留言
联系我们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长廊 > 学校安全
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编辑日期:2010-4-6  作者/编辑:鲁群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一、传染病简介: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常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对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如果缺少或阻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或者中断。 
    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患病动物和携带病原的动物。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7条: 
    ①空气传播、②经水传播、③食物传播、④虫媒传播、⑤接触传播、⑥土壤传播、⑦血液传播。 
    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最易感染传染病。尤其是儿童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传染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⑴发病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有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四个阶段。⑵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发热症状,⑶很多传染病都有皮疹表现。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是:⑴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如对病人的隔离治疗,对患病动物进行扑杀;⑵切断传播途径,如对环境进行消毒,除四害;⑶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药物预防等。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积极,最主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二、春季重点传染病的防治: 
    春季易流行的传染病有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脑、肺结核病等,去年以来手足口病成为优势病种。这些传染病经常在学校、幼儿园发生暴发流行。下面我着重对腮腺炎、水痘的防治知识作以介绍。

    (一)腮腺炎的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易在幼儿园和学校暴发。
    传染源:病人和隐形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至腮腺肿大消退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14—25日,平均18日。
    临床表现: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数小时或1—2天后,腮腺开始肿大,1—4日后再累计对侧。也有双侧同时肿大的。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周围软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亮紧张,灼热,但不红,有触痛,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胀痛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逐渐消退。病程约10—14日。
    并发症:(三个方面)
    (1)脑膜炎:多见于腮腺炎肿大后1周,有高热、嗜睡、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等。
    (2)睾丸或卵巢炎:多见于青春期以后患者。主要是睾丸肿胀疼痛。卵巢炎较少,症状较轻。
    (3)其它:如胰腺炎、乳腺炎、心肌炎等。

    (二)、水痘的流行特征: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好发生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易在幼儿园和学校暴发。
    传染源: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自发病前1—2日到痂皮完全干枯均有传染性。带状疱疹病人也是水痘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因接触疱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12—21日,一般为14—16日。
    临床表现:分两期,即前驱期和出疹期。
前驱期可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上呼吸道炎症表现等。一般持续1—2日。
    出疹期:即在发病的同时或1—2日内出疹,出疹顺序是躯干—头部—面部—四肢,躯干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起初为红色斑疹,后为丘疹,再后为疱疹,常有瘙痒。疱疹1—2日开凹陷干枯,1周内结痂,数日脱痂,不留瘢痕。
    免疫力低下者,病情严重,疱疹密集,可形成大块疱疹,或呈出血性疱疹,病死率较高。
    并发症:可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和原发性水痘肺炎、脑炎。

    (三)、腮腺炎和水痘的预防控制
    1、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至病情痊愈。
    (2)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1天—25天。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室内通风,对病人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即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和水痘疫苗。
    (2)注射免疫球蛋白
    (3)预防服药:如板蓝根冲剂、大锅汤等。
    (4)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提高易感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比例较多。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4—9月多发。
    传染源是病人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方式有三种:(1)通过粪—口传播,即病毒污染食物和饮水或食品后,经口感染。(2)空气飞沫传播,即患者咽喉分泌物和唾沫中的病毒、污染空气,经呼吸道感染,(3)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可传染易感者,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毛巾、玩具、物品等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
    临床表现: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C左右,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也可伴有咳嗽、流涕、头痛等症状。重症患者发生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普遍易感,加强健康教育,切实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及托幼机构的卫生和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看护人要给孩子勤洗手,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4、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5、根据病情,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建议期限为症状出现后2周且症状消失,或症状消退后一周。康复返园后要注意个人卫生。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四)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疫情监测包括托幼机构与学校的监测、医疗机构的监测和疾控机构的监测,前边两个监测是基础,后边一个监测是保障,只要三个方面环环相扣,才能实现及时发现,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同志们,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只要我们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最终都会被控制和扑灭。 
 
版权所有:六安市第六中学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安徽龙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