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第六中学欢迎您的访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校长信箱
家长留言
联系我们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精选论文
学生作文点评(2)
编辑日期:2010-4-21  作者/编辑:鲁 群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月明·月厥·月蚀
    “你,去杀他。”
    我仰头,望向窗外。是一轮明月,透过树叶交错的间隙,留下斑驳的月影。没有星星作伴,没有浮云相依,它孤寂地瞭望凡尘。静,静得让人窒息。
    “凭你的医术,并非难事。”
    她是则天,一个非凡的女人。百姓的衣着掩盖不了她的野心,深邃的眸子里迸发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吞噬一切的决心。她要统治这个国家,她要用她的才华去实现她的愿望,她要以至高无上的权利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但命运的残酷使她不得不从家庭与权利间做出选择。则天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但我分明听到了,它作出选择时的无奈与悲哀。而我,承担了这个残酷又伟大的使命——杀了他,则天的敌人,则天的丈夫,她爱着确又恨着的人。
    “何况,我能还你一个家。”
    我出神的望着明月。我的家,她亲手夺去了我的家人,为的是做这场交易?是的,我需要家,我必须服从于她。但医德告诉我,我是个医者,我是个救人性命的医者,我怎能去杀人?月光迷茫的,在我的眼中渐渐模糊。
    又是一个月夜。
    我进宫了,大殿的中央,病重的他俯卧在榻上。我上前,跪在榻边,看到了他毫无血色的容颜。
    “开始吧。”憔悴的像砂纸揉搓的声音。
    我点上一只静心的香,安抚皇上的心,也安抚自己。他虚弱的脉象,没有我也为日不多了。而后,我从木盒里取出银针,缓缓的用火炙烤。月的银光折射在针上,给人无比的凉意。银针移动到他背后厥阴俞穴的上方,我却迟迟无法下手。脑海里交错这家的温馨,医德的警告和她决绝的眼神。
    “怎么,还不下手么?”他开口了,我的手不禁一颤。月光照在他的背上,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你终究还是会这样,媚娘。”声音很微弱,却撞击着大殿的每个角落。
    我听到了他的无奈,顿了顿,把银针深深的刺了下去……
    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和即将隐去的月亮,在次日清晨我看到了他们一同升在这灰蓝的天空上。天边云卷云舒,万物敬仰着太阳和月亮。而这天空就是大唐,我这一针只能留住太阳,月亮只能在天空中渐渐消亡。
    逃不过。我见到了家人,也见到了剑影。则天当然不会放过知道她秘密的人,我终究逃不过权利。
    我望着天空即将隐去的残月,我成了大唐权力这残酷纷争的殉葬品,我目睹了天下最无奈、残酷的抗争。我看到了大唐的天空上,月散发出幽暗的光,这是权力散发的邪恶光芒。
                                          
                                                               0907 邱佳妍
    点评:叙述,需要一个视角
    读你这篇文章,有许多话想说,比如如何从“过去”取材,如何将“过去”翻新,甚至如何用“过去”获得高分。可是我又记起是我让你们少写些“应试作文”多来些“自由写作”,于是其他的都按下不说,只说一个叙述视角的问题。
    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和故事中的人的关系。有时作者是“我”,作者在故事之中;有时作者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全知”,作者在故事之外。前者也叫“限制视角”,后者也叫“全知视角”。一般来说,作家写作会采用“全知视角”,比如《射雕英雄传》,讲得是郭靖黄蓉的故事,不是“我”和黄蓉或者“我”和郭靖的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写短小的故事我们一般都会选择“限制视角”,这样一来,剧中人就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怎么,还不下手么?”(我听到的)他开口了,我的手不禁一颤(我的感受哦)。月光照在他的背上,我看不到他的表情(我看到的)。“你终究还是会这样,媚娘。”(我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却撞击着大殿的每个角落(我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我”所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就不能在文中明显的出现,如果一定要出现,也应该换一种方式,比如通过另一种媒介得知,比如:她是则天,一个非凡的女人。百姓的衣着掩盖不了她的野心,深邃的眸子里迸发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吞噬一切的决心。她要统治这个国家,她要用她的才华去实现她的愿望,她要以至高无上的权利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但命运的残酷使她不得不从家庭与权利间做出选择。则天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但我分明听到了,它作出选择时的无奈与悲哀。而我,承担了这个残酷又伟大的使命——杀了他,则天的敌人,则天的丈夫,她爱着确又恨着的人。这些文字看似不错,但对方的心态“我”是怎么捕捉到的?而且能捕捉的这么深?当然,不排除这篇文章中的“我”是一个十分了解对方、或者说在剖析心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人,可事实是,这段文字中的“我”只是一个“工具”,作为一个“工具”,“我”又有什么理由说出一些对这个女人可以说是“盖棺定论”的话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忽视的矛盾。另外,从写作的目的来看,这一段话对于整篇文章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呢?我更愿把它看作是作者对这个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这原本是应该在另一篇文章中才该触及的问题,而作者——你却把它放在了这里,分散了读者对你这篇文章的理解,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曲解——以为你是在给这个历史人物翻案。所以,我想,假如你实在割舍不了这段文字,不妨尝试用其他的媒介(比如第三个人物)来表达。当然,这样的尝试依旧会对你这篇文章的主题造成一定的影响。
    言归正传,还是讲叙述角度的问题。叙述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比如你选择的角度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角度,能写出不一样的文字来。同时,这篇文章中还有其他的角度可以选择:比如谋杀的主谋或者被害者。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结论。同时,平时写作也可以在角度方面做一个尝试:比如写与母亲的吵架。一般我们都会选择从自我的视角,但不妨从母亲的视角尝试一下,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觉;另外还能用父亲的视角旁观,这种感觉又完全不同了,甚至是物化的视角:
“砰”随着一声巨响,我感到一阵彻骨的疼痛。这两母女又吵架了。每次都是这样,一吵架就拿我撒气。前天是这样,上个星期也是这样。她们不知道我会痛么?哪怕我只是一扇门,也不该这样啊……
    ……我向外看:妈妈正在沙发上生着闷气。里面呢?呀,女儿已经趴到了床上小声啜泣着……
    这样的视角是不是给你一种不同的感受呢?其实视角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希望你能尝试一下。
 
版权所有:六安市第六中学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安徽龙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