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第六中学欢迎您的访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校长信箱
家长留言
联系我们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精选论文
课堂提问的误区
编辑日期:2010-4-17  作者/编辑:鲁 群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提问走进了误区。
    在以前的种种评论中,我们会发现,老师上课只提问一些成绩好、反应快、能说会道的学生,也就是老师的眼睛里只有好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现在这种现象除了在一些公开课上还时常会上演外,基本上能让老师接受,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能注意把关爱多给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这样做,也同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把重点过分地集中在一些不好的学生身上,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了优秀学生的发言机会,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在课堂上就显得烦躁不安,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下降,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考试成绩上看,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为了迎合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把问题的难度一再降低,致使好成绩的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会看西洋景一般欣赏一些差的学生在课堂被老师盘问、审讯一般。而这些学生也自觉自己的问题很低级很可笑,回答了也怕别人笑话。结果是,班级的“尾巴生”少了,但是,优秀生也似乎不优秀了。同时,老师的目光仅仅盯住这两头的学生,还让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他们是难的问题轮不到回答,简单的问题又是差生的专利,时常是两面都不靠,事实上他们的水平一直在原来的层次上徘徊不前。所以,我认为,一些问题为专门的学生而设是不妥当的。也许有人要搬出“因材施教”来批驳我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一定要用不同的要求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简单地说,即使同样一个问题,如果优秀生回答完全正确可以肯定,中间生回答部分也可以肯定,因为还可以继续补充,后进生只要愿意自己动脑筋回答,即使回答错误,那么这也是一种资源,正好可以让老师纠正指导,肯定他们的思维参与而不仅是思维的结果就行了。正所谓“跳一跳,摘得到”,这才具有一定的努力方向,否则,每个学生都只会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而裹足不前,维持的是低水平的重复。
    还有的老师认为,上课提问一定要举手,所以,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在等学生举手,觉得这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学生是自愿的。这种观点看上去没什么不妥,李振西老师也曾说“要尊重学生不举手的权利”,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问题。每一个任课老师都会发现,一段时间后,班级的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往往集中在几个老面孔身上。这个原因当然很复杂。如果仅仅靠自愿来解决问题,那恐怕是学生举手回答的人会越来越少,不管我们的理论描述多么理想,这个问题其实至今还是没有真正解决。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有时自己也想发言,但是最好还是等某个时机成熟了,比如,领导点名了,那么才会名正言顺地上台演讲,毕竟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因此,我觉得未必就是要等学生举手了才让学生发言,有时不妨也适当地“逼”一下学生,让他们来发言。当然要注意的是不要打击学生就是了。
    第三种是有的老师只要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马上就表扬说“好,说明同学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样的话不过是以偏概全,遮人耳目罢了,谁都知道,一个学生碰巧回答正确了,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甚至还会掩盖了大多数学生的滥竽充数。因此,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马上就一带而过,而应该再提问其他学生,以求问题解决的面更广些。
自然,课堂提问的研究很多很广,我这里只是就一些常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版权所有:六安市第六中学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安徽龙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