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精选论文 |
为什么课程领导者要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成为王?
|
编辑日期:2010-4-14 作者/编辑:鲁 群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
|
10月28日中午时分赶到嘉定实验小学,花洁校长外出开会未归,我端起卡式相机端详起这所当地名校。引发我思考的是该校的培养目标:聪明和情趣。下午我们讨论让这两个关键词,我认为聪明是“智性”的,而情趣则是“感性”的,前者主要管学业,一个学业成绩突出的孩子总是心智超群的人,后者主要管生活,一个有情趣的孩子是带着好奇心热爱生活和拥抱生活和人。 教育不能只教会学生聪明,聪明虽然能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却无助于他们成为一个幸福的和完整的人;反之,教育也不能只是教会孩子们生活,抽离人智性的感性生活是不存在的。我认为,花校长提出“聪明”以外的“情趣”,包含着十分大胆而颇有深意的见解,“情趣”一词至少在向人们宣示一些美好生活方面的信息,以及学校对孩子们终身幸福的良好企盼。这令实验小学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显得不同一般的温暖和值得信赖。 一个有情趣的人,一定有非常发达的感性器官,他们对外部世界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他们将生活拿来把玩,以悠闲的姿态来慢慢品味造化所赋予我们的一切,从而获得比别人更丰富的体验。如果一个人不能充分感受周遭世界,那么他的心灵将是一片空白,或者至多是荒芜的沙漠。我嫌恶那些了无情趣的人,他们心灵的苍白毫无疑问令他们毫无生趣、面目可憎。 然而,拥抱生活而获得的体验并不必然使心灵充实和美好,感觉器官的正常活动本身还不是知识的原因。阿奎那认为,由感觉一经验建构起来的知觉或印象,“事实上还需要被赋予智性”,这就需要智性的积极参与,而不仅是智性对来自经验的印象的被动接收因此,他推导出的结论就是:“感性知识只是智性知识的某种物质上的原因。” 从某种角度看,儿童生活本来就是充满情趣的,学校教育原本不应提出情趣方面的培养目标。之所以花校长提出“情趣”说,颇有其教育学意义,主要是对现状的一种忧思,即教育为了发展智性,不惜牺牲了儿童的情趣,剥夺了他们感性体验的机会和权利,因而使我们的学校也变得了无生趣,而身在其中的教师也变得愈发面目可憎起来。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如此看重学生生活,无论世俗的还是精神性的生活,而放弃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发展人的心智,舍此,学校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智性对一个儿童的最大的贡献并并在于能帮助他们获得好的学业成绩,而在于将感性体验到的“殊相”转换为普遍的概念,正是靠着智性,他们才更准确地理解所处的世界,也更能由自己建构所处的世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是“智性生活”,而后者是“感性生活”。仅有感性生活虽然可以丰富个体的经验,但并必然充实知识,如培根那样坚持知识的原则源于对经验的归纳的哲学家,也认为并非所有知识都直接取自感性经验。 某种程度上,演绎推理是一种对未知真理的重要学习过程,感性让我们充分体认业已存在的知识,但对探究未知领域来说贡献颇为可怜。哲学家哈维认为,在几何学以及一切科学领域之中,理性的工作是“借助可感事物对不可感事物作出理性证明,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或者从更明显、更好了解的事物中推导出那些深奥难解、仅凭感官无法得出的结论。” 下午,实验小学会议室,我与教研组长们讨论学校课程建设问题,我更关注的是,这所意欲“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字化学校”是如何通过精心构思的课程体系来使孩子们变聪明和保持了天真的情趣的。我希望讨论本身是智性的和充满情趣的,因为缺乏智性的讨论不必要的,而缺乏情趣的讨论是索然无味的。 于是,讨论前的开场白,我提到了迈克尔杰克逊。昨天凌晨,我怀念他,并去影院观看了关于他的纪录片《就是这样》。那些他临终前真实的影像,传递了他最后的音乐和音容笑貌,向我们奉献出一颗如此伟大的心灵,以严谨细致的智性所衬托出的儿童般的透明的灵魂。 影片中, 所有参加彩排演出的人都在虔诚地听他的果断的教诲和指点, 他是对与错的最终裁定者, 他用超人的感觉告诉人们哪里包藏谬误,而他总是对的。 他是王。 作为课程领导者,校长和教研组长们要用心智来设计课程,但是,也许更重要的是,能用感觉清晰地告诉所有老师,什么才是对的。( 郑杰) |
|
|
|
|
|